村落當志及其纂修要述
王建設
【提要】作為政府官修省市縣(區)三級志書的延伸和補充的村志,其普修應攏入中國方志大體系序列。國家名村志文化工程的推出,拉開了全國村志修編的帷幕。尤其從國家方志事業的長遠發展角度,自2021年中國地方志“十四五”規劃開始全國村志普修勢在必然,必將形成國家村志之大成。因此村志的普修宜由各級政府掌控施行,分層、分時、分段進行,循序推進、遞次展開,同時切合村情對篇目各作精心設計,在體例、章法、內容、特色、表述等方面,力免各地自我作則、各自為編,以求達到村志應有的質量水準,爭創佳品。
關鍵詞:國家;普修;村志;編纂;要義
一、普修村志的國家意義
村落當志。雖中國村志古已有之,傳世版本有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郎遂編纂安徽池州《杏花村志》,是為村志修編之發端;另有康熙五十七年(1718)汪叟編纂上海閔行《紫堤村志》等,但存世寥寥。當代,自20世紀80年代初全國性修志事業興起,至新千年以后鄉鎮志、村志編修漸起熱潮。截至2016年9月底,全國累計出版鎮、村志4700多部①,至目前已然成書的村志有約3000多部,但多為自發組織,自我為編。
國家民政部統計,至2018年年初,全國范圍行政村(居)總數為69.15萬個、自然村261.70萬個②。這些為數龐大的村(居),分布于國家23省、4個直轄市、5個自治區、2個特別行政區,其志普遍待修。而由于古村志成書量及存世極少,且村志作為方志大體系下一種獨特群體,其纂修尚處在漸臻成熟的初始階段。
國務院2015年8月25日頒布的《全國地方志事業發展規劃綱要(2015-2020年)》指出:到2020年,“指導有條件的鄉鎮(街道)、村(社區)做好志書編纂工作,做好中國名鎮志文化工程、中國名村志文化工程組織編纂工作”。針對名村志的修編,2016年11月17日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辦公室發布《中國名村志文化工程實施方案》的通知,啟動了全國名村志文化工程,并對名村志叢書編纂作了具體要求,對申報和審查驗收做出具體規定。此前全國于2003年開始組織評選“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至2019年先后公布7批487個名村,其間各省亦開展了省級名鎮名村的評選。這樣就已十分明了,至2020年底各地要完成名鎮、名村志的修編。盡管名鎮名村志乃國家推動行為,是行政督導下的鎮村志修編,然對于487個名村以外其他仍有69萬多村志的修編,各級政府亦當作出規劃部署,它是一個較長時期的任務。
歷史地看,數以幾十萬計的傳統村落及普通村落是個十分龐大的鄉村集合,這些大量的傳統村落和普通村落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發源地,當給這些為數眾多的村落留下一筆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承載記憶,留住鄉愁。乃此,不僅僅因為在區位結構中這些村落占據了絕對的多數,還因這些大多數鄉村的生活模式和鄉村文化傳統,以更深的層次代表了中國的歷史傳統。
??????????????
①?李培林,在全國地方志工作經驗交流會的講話,中國方志網,2017年1月10日
②?民政部,國家行政區劃統計表,2017年12月31日
至于歷史文化名村與傳統村落包括普通村落的劃別,其區分在于前者為國家
文物局和建設部主導的、以建筑遺產為主要評價標準的名錄,后者乃全國政協常
委、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馮驥才倡導下的國家4部委聯合發布的名錄,注重 ?
了過去保護中忽視村落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部分。為明確評價的標準,國家文物局、建設部特對名鎮名村界定為:“保存文物特別豐富且具有重大歷史價值或紀念意義的、能較完整地反映一些歷史時期傳統風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鎮和村”。這就意味著,歷史文化名村的評選,是注重以宅居為主的地表建筑、器物以及文物遺存等硬件的東西,未包含鄉村文化及風土民俗等軟實力的遺風。
中國9.60億公頃國土、全國城鎮僅943.10萬公頃面積①、以及當下仍有近10億農民的現狀說明,中國最大的國情仍在于中國農耕文明的屬性,遍及全國相當數量的傳統村及普通村充溢著的鄉土文化,從根本上代表了中國農耕的歷史文脈所在,其延綿傳承的鄉土文化乃中國歷史文化的根基,是凝聚在各地地根文化中并通過農民體現出來最精微的思想基礎,是中國當代文化不斷汲取營養的最主要精神支柱、思想源泉和基本觀念。中國傳統文化之浩瀚博大,幾無例外的都原產民間、鄉村而后才走向城市。而走向城市的傳統文化無論其怎樣創新和變異,其根仍在鄉村,其宗于今不變。因此說,各級政府應責無旁貸的通過對村志普修予以系統挖掘、記載與展演中國的鄉土文化,以此完善國家歷史文化之闕如。
當前方志學界早成共識:“村志乃地方志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省、市、縣三級志書的延伸和補充”。尋求中國最大的基本國情應立足農村,修編村志的最大宗旨在于全面了解農耕文明的歷史,是研究當今人們賴以生存的生態資源面臨問題的最好方式。就全國而言,村志普修一旦鋪開,必將留下體量碩大、卷帙浩繁的文化遺產,保存大量珍貴、翔實的中國社會最基層的歷史史料,具有無可替代的文獻價值。一志在手,可助各級官員零距離了知地方地貌資源、風土人情和人文歷史,藉以獲取第一手、最基礎的國情史料,這對于各級政府決策可提供非常重要的依據。
橫觀世界,現代資本主義文明的最大弊端就在于,為攫取和維持所謂的文明人類付出的代價過于巨大,以致當代全球已十分迫切地感到,保護地球、保護生態、保護資源、保護環境已為刻不容緩的當務之要。從資政的角度,今日提倡普修村志,實際上等于對本土的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作一次深刻、系統的調查研究和大量的個案分析。而從當今社會多元發展大視野角度,村志修編更重要的戰略意義,旨在促進農村經濟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和市場深度融合,推動中國鄉村實現經濟總體的協調;開展更大范圍、更高水平、更深層次的區域合作,共同打造開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區域經濟合作架構;實現中國鄉村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續的發展,增進中國農民的人文交流與文明互鑒;讓農民相逢相知、互信互敬,共享和諧、安寧、富裕的生活。
按此考量,國家村志之大成不只是對名村志的纂修,政府應完整記錄下中國農耕文明的史脈延傳,應擔起系統反映整個國家農耕文化的歷史重任。不妨設想,中國如果沒有數以百萬計各族各地根性古老村落的存在,中華文化的燦爛就會黯然失色得多。而中國方志大系倘缺少了村志之集成,也將成為方志事業上的缺憾。國家名鎮名村志工程的推出,其旨不外乎為以后全面鋪開鎮村志的纂修起先導作??????????????
用,村志的普修全修,與中國地方志長遠規劃的宗旨并行不悖。筆者在本人編著
??????????????
①?中國土地勘測規劃院,全國城鎮土地利用數據匯總成果新聞發布會發布,2017年12月28日
的《村志編纂實用手冊》①中曾提出:國家完整的方志大系猶中華龍,應由龍首——“國家一統志”、龍軀——“省市縣三級志”、龍尾——“村志”共同組成這樣一個全新概念。事實上,當前全國各地已經有部分省、市、縣(區)在推出“村村修志工程”。
依循這樣的構想與思路,中國各地村志的纂修不妨劃分三個層次:第一層次為國家、省級名村志的纂修;第二層次為傳統村落志的纂修;第三層次為更多普通村落志的纂修。推進秩序依次為名村志的層次、傳統村志的層次、普通村志的層次,修編工作遞進展開。
二、村志呈顯的缺陷舉要
村志亦志,像其他志書一樣也存在著體例、謀篇、章法、志記、表述等關乎質量的問題。然普察當前業已成書的眾多村志,其修編多走著一條自我探索、自我作則的路子,因而導致了質量上的粗糙低下,其質量乏善可陳,甚至粗劣,多有違方志體例,令人堪憂,不少村志沒能達到起碼的質量水準。
究其原因,蓋因古村志成書量及留存寥若晨星,無以借鑒;又因普修村志迄今尚未納入各級政府的指令性工作計劃,國家整個修志界尚無一個村志編纂的基本范式,不似省市縣三級志書編纂理論上的成熟與完善;兼之從事省、市、縣(區)三級志書的廣大修志者,由于常年累月擔負著一輪又一輪方志及一年又一年年鑒的資料收集、整理、編寫,也都較少抽暇研究村志體例乃至參編其里;而事涉村志編纂的村民則大多對方志知識不甚了了,更對村志這個方志中獨特的志書體例缺乏起碼的知識,因而在編纂業務上稚嫩和懵懂。這樣,為數眾多村志的質量不高也就在所難免。
問題門類固多,首當其沖的則為體例。
(一)、篇目說
修志之道,篇目乃要。就全國60多萬行將編纂的村(社區)志,無疑當是目前國家方志事業中最為宏大的工程。如欲達各村志間互免雷同、各彰其特之目的,篇目上分見你我乃纂修上的重要考量。
以當今業已面世的許多村志篇目上看,一是失之過簡,當詳不詳。有的村志缺項嚴重,或缺地理環境,或缺歷史起源斷代而書、或缺社會生活,或缺人物,甚至有缺凡例或概述或大事記或附錄者等等;一是失之過繁,當略未略。有村志篇目特細,事無巨細,眉毛胡子一把抓,萬般諸事皆收囊中,其篇目排列起來不啻一部縣志。近期,浙江《航民村志》舉行首發儀式,全書總17編、194萬余字②,是當前全國已出版村志中體量最大的一部,已大大超過一部縣志。此外,也有村志的體例很值得商榷,如浙江《白沙村志》的篇目立異標新,標目設為“五環”:第一環天人;第二環產業;第三環政俗;第四環世系;第五環文韻。作為方志體不設類目、篇章而設“環”,據說是受了奧運會五環旗的啟發。這種創新的體例究竟如何?有待學界評說。
《中國名村志文化工程實施方案》,對名村志的篇目已做了梗概框構。各名村志在篇目設計時既不能完全脫離“方案”的宗旨自我作則,而一味完全照搬照套亦不可取。一個重要原則是,在不違背“方案”主旨的基礎上盡可能的展演出本村的特色。這就要求要對村落作以全面的調查、對比、梳理、分析,找出村落
??????????????
①?王建設,《村志編纂實用手冊》,吉林文史出版社,2017年11月版
②?杭州市蕭山區政府網,2018年12月7日發布
最本質的東西,凸顯亮點。除名村外,之于其他村志的篇目設計,民國方志學家李泰芬在《方志學》一書中曾說:“纂志之道固多,而門類標題則為首要”。當代史學者瞿宣穎亦提出:“凡志之佳惡,不待煩言,但閱其門目,便知其有無鑒裁能力”。以新方志的修編實踐,確定框架和篇目,是修編村志最關鍵性的一環。閱歷39年的修志實踐,筆者曾得出這樣的結論:設計出一個好的篇目,修志即成功了一半。
不妨循古察之,古人村志篇目的設計與編序,講究一地志、二民志、三官志、四政志、五事志、六文志、七物志、八雜志,很值得我們研究和借鑒。而依循當代社會特點,筆者以為新修村志設計和排序一般應為:自然、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社會、風俗、人物幾大版塊,分設自然地理、建置、人口宗族、農副業、工商業、產業化、黨政組織、社會團體、軍事兵役、教育衛生、文化體育、新農村建設、村民生活、俗尚、人物等若干章節。
作為新志種之村志,其篇目設計一是如何借鑒縣志的問題。有的村志篇目為大篇體,即按自然、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去立篇,照搬縣志大篇體去設置。但是,一個村地域沒有縣大,人口沒有縣多,記述內容沒有縣廣,故村志應從村情出發,由自己的內容決定自己的形式,只可參閱縣志的體式,不可生搬硬套;二是如何在篇目上體現本村的特色。村志要有濃郁的鄉土氣息,欲突出本村的特色,就要首先在篇目架構上體現出來,讓人一看篇目就曉知是這個村,而非他村。突出地方特色,不妨采用升格或專記的辦法,將特質的事物立起來,特色和重要的內容可集中深度記述,濃墨重彩。
歷史使然,中國村落多古老,這是絕大多數村莊的固有特性。但隨改革開放及農村城鎮化進程的加速,許多村如上海市、北京市多已成為“城中村”,昔日亙古的鄉村生活方式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村落的歷史呈跳躍性演進狀態。因此,村志篇目的設計切勿囿于陳規,亦不限于歷史,應體現出時代特征,有無時代鮮明性關乎村志價值的高低。一個村地域范圍雖有限,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設計上應考慮在“小、精、全”上做文章,這里所謂的“全”,乃指要項不漏。同時把握體例應靈活寬松,切忌生搬硬套,勿公式化。再次,還應考慮充分展演出農村、農民、鄉土氣息。
(二)、表述說
村志的編纂,其行文亦關乎質量的高下。
志書“行文要嚴謹、樸實、簡潔、流暢”,這是最基本的要求。盡管全國兩輪修志均一再呼吁志書也應具可讀性,但許多志書文字嚴謹則嚴謹矣,而多失之刻板,生氣欠足,很難說其可讀。在眾多的志書編纂過程中,由于過于單純強調志書語言的嚴謹,忽略了其靈動自然、質樸流暢,致使語言枯燥、艱澀、呆板、乏味。這是從兩輪大量修志實踐中得出的結果。編史修志的目的,其實質就在于發揮其“存史、資治、教化”,在于讀志用志。如果編纂出版志書之后沒有吸引力,令其束之深閣,也便失去了志書的作用。因此,增強志書的可讀性,也是當下所有村志行文當引以為重的問題。
由直接記寫民眾、承載社會最基礎資料的特點所決定,村志有理由寫得更為鮮活、生動。一是不僅記述嚴謹, 語言更要靈活??蛇m度運用議論或描述等表現手法,準確達意,如臨其境,使所記內容具體形象。據其記述內容,靈活求變, 力求真實而又生動地反映歷史和現狀;二應不僅行文樸實,也應具文采??鬃釉弧把灾疅o文,行而不遠”,唯有語言精美、富有文采,文章才能流傳久遠。章學誠提出方志語言“要簡、要嚴、要核、要雅”,這個雅,指的就是志書的文采;三應形式上力求圖文并茂,版式新穎。21世紀被稱為讀圖時代,圖文并茂的志書越來越迎合人們的閱讀習慣。對村志來說,圖片、照片和表格的運用都可使村志更直觀、形象、生動,不唯節約記述的篇幅,而且可大大增強村志的可讀性;四應適當增加人文元素。注意典型人物和典型事項的記述,增加坊聞軼事的收錄;五應注意貼近百姓生活,讓村志走入尋常百姓家,關注民生,使普通百姓都想看、讀得懂,在內容方面多一些百姓生活情境,多記述一些與民眾休戚相關的鄉土事項。村志倘對平民生活多關注一些,會使村志顯得生活氣息更濃,史料更加鮮活,真實感更為強烈。
(三)、人口宗系說
讀一部村志,除讓讀者能了解一村自然、建置等,還應讓人知道一個村落的人口及宗族世系。國有史,地有志,家有譜,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大根基,缺一為憾。值得注意的是,無論篇目的繁簡,已出版的村志多缺“宗系氏族”部分,這本不應該。
人乃社會中最重要、最活躍的元素,一部村志首要展示出來的是村落人群的淵源,及其縱向橫向的宗族關系。村落中的一切相關文化,都是在村落生活中的人們所創造,都是村落文化的一部分。對村落中任何文化形態展開的研究,都是村落文化研究,它包括建筑營造與堪輿規劃、生產生活與經濟模式、文化教育與道德教化、宗法禮制與村落治理、民族民俗與宗教信仰、民間藝術與手工技能、生存空間與資源環境等等,這些都離不開人的活動。由于村落文化具有聚族群體性、血緣延續性的特質,并承載了中國久遠悠長的文明歷史,因而極具民族文化的本源性和傳承性。從傳統社會生活看,親屬部落乃至村落居區的多種民俗活動,大多是圍繞血緣關系這一軸心所展開。村落成員的生產生活以及與之相關的有形或無形的文化形態,從表面化一般形式的呈現,到隱性化深層次的內在文化結構與內涵,都代表著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傳統,體現著“社會人”由單一個體到家庭家族,進而到氏族,最后歸屬于民族范疇,從而引申到“國家”概念的文化層面的全部涵義。
嘗試村落“細胞”——“家庭”的入志,也應是村志鄉村特質的重要凸顯。從志載的功能上說,“家庭”內容能錄入志書者厥惟村志。歷史是人的活動創造,家庭是由人按特定社會關系組成的社會生活單元,也是構成村莊的基本單位。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特點,記好家庭也就使得村志豐滿鮮活起來。另一方面,“家庭”集中反映村莊人際關系,起到溝通鄉情、和睦鄰里的作用。當今村莊的發展和人口的繁衍、流動使得宗親逐漸疏遠,外遷人口散于各地,寫好家庭部分可使疏遠的宗親聯絡起來,村民也會從村志中了解到村莊草創時期祖先們篳路藍縷、戮力同心創立村莊的歷史,從而增進感情和睦而處。再一個重要原因是,“家庭”入志可提高村民修志的積極性和參與度。村志修編不同于市、縣志,一方面是文獻資料的嚴重匱乏,一方面在人力、財力、專業方面多無固定的保障,這就需要廣大村民的參與,所謂“眾手成書”是也。一者可以大量的從村民記憶中“挖掘”口碑資料,另一方面可借助村民的多方力量,同時也望最大程度發揮村志的“教化”作用。
(四)、民俗說
村落為中國各地各民俗最本源的發生地,而民俗作為傳統文化最精髓部分,由村志對其詳加記載的責任義不容辭??贾袊乇砦奈?,舉凡民間物質文化遺產多居鄉村,廣布于村落的民俗器物是過往生活的表征和遺存。鄉村民俗文物,大到民居建筑,小到荷包掛墊,無物不有,無所不在。如生產工具、作坊器具、民
居用具、服飾炊具、節令用具、娛樂道具、民間美術、戲曲器樂等。譬如在廣大農村,典型的四合院不單單是幾間房子,它是村落文化的立體結晶,記載了村民傳統的家族觀念和生活方式:第一,隔絕內外,一家人的活動,都在墻院內,顯示出與外界的獨立性,第二,倫理秩序,從四合院布局上,體現出傳統“禮”與“孝”的概念。第三,風水禁忌,四合院營建極講究風水,風水學說,實際是中國古代的建筑環境學,是中國傳統建筑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第四,雅居生活,四合院的裝修、雕飾、彩繪也處處體現著民俗民風和傳統文化,表現出人們對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
從宗教信仰的角度查察,中國文化中信仰的起源來自古老的農耕文化,原始信仰習俗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長期承傳并延續,是中國村落民俗一大特點。自然崇拜、動植物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以及巫術、占卜、祈禳、祭祀、禁忌等習俗,不僅在村民信仰活動中集中地表現出來,而且貫穿于村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個方面。迄今,就村落的種植、獵、牧、漁、林、交通、運輸、交易等活動及各項手工匠藝而言,舉行某些巫術性儀式、祭祀有關的神靈、恪守一定的禁忌等,也還是十分普遍現象。
即便現代化的今天,城鎮人雖受城市文化的影響,但原始信仰仍然深深根植于村落生活,根植于農?;顒?。村落是民俗向城市過渡的橋梁,許多民俗現象在村落產生,然后波及城市,形成都市民俗,中國都市民眾的思維很大程度上都是村落民俗的延伸和發展。
惜乎,這些古樸的飽含了本土文化的民俗事項,本應成為村志最亮彩、最可咀嚼的部分,而多數村志對其記載,一是嚴重缺項漏項、隨擷任棄;二是表述上紊亂,不成章法。
歷經多年紛爭,當前民俗學界已趨同將中國民俗分為三大類,即:1、物質生活民俗:2.社會生活民俗:3.精神生活民俗;各大類下又涵蓋若干小類。既然民俗學有了科學的分類,那么,村志民俗也當有了類分的參照依據。由方志“事以類分,類以事從”編纂原則出發,村志民俗記載,應借助民俗分類法對入志民俗進行梳理歸類,把握哪些是大類、中類、小類,哪些是母類、子類、子子類,以及如何類分等等。據其分類法,村志民俗篇目的設置理應為“物質生活”(包括種植、養殖、采掘、捕獵等物質資料的初級生產活動;匠藝、服務和商貿諸業等加工、交易活動;衣、食、住、行等物質消費活動);“社會生活”(包括宗族、村落、區域幫會等組織活動;民間約定俗成的特定時日節慶;誕生、成年、婚姻、喪葬等人生歷程等方面;區域性地方語言);“精神生活”(包括民間曲藝、地方戲、競技、社火等娛樂活動;諸神崇拜、傳說、宗教信仰等所代表的民間精神世界)三大類,以及旗下若干子類。似此,村志的民俗方更為合理及趨同完善。
三、村志的主要內容概略
村莊雖小,卻也包羅萬象,林林總總萬般諸事雜存焉。村志的載錄內容應取決于篇目并依據篇目,篇下的章節目結構,究其實就是村志資料收集及撰寫的標目,離開篇目,村志篇章的內容無從談起。
由“自然”“經濟”“政治”“文體”“社會”“人物”幾大版塊的內涵所決定,根據我國村莊古今的歷史沿革,試將村志篇章共性內容的收錄概略為:
沿革篇——
1、村名由來、水文、土地資源、森林資源、海洋資源、礦藏資源、動植物種、文物?古跡、廟宇、古塔、古橋、碑碣、古村古建型式、院落布局、房舍、寺觀、祠堂、店鋪、學校、街巷等;自然環境、地質地貌、氣候、自然災害等;
2、人口淵源、人口規模與變動、外來人口、人口控制、人口構成、人口姓氏、人口組合、殯葬情況等;
3、家庭、婚姻、姓氏結構、主要姓氏、宗族簡介、族氏源流、族譜、宗祠、祖墓、族學、祖訓家規、宗事活動、尋根問祖、主要姓氏宗親(編錄各大家譜)等。
經濟篇——
1、封建土地制度、民國土地私有制、減租減息、土地改革、社會主義改造、糧食統購統銷、互助合作運動、社會主義建設、“大躍進”、公共食堂、人民公社、“農業學大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整農村產業結構、農村稅費改革、村級專業化管理、農村小康建設、城鄉一體化、承包制經營、村企分離、產業化等;
2、農業生產條件,耕地、勞動力、畜力、農機具、農田整治、農田基本建設、種植業、種植結構、糧食作物、非糧食作物、果蔬、名優特產、特色產業、(現代)生態農業、山林權屬、造林育林、森林保護、養殖業畜牧、家禽、狩獵、漁業等;
3、生產體制,封建式經營、小農式經營、集體化經營等;
4、水利水保,蓄水工程、引水灌溉、提水工程等;
5、經濟成分結構,個體、私營企業、集體企業、股份制企業、外資企業、主要工業門類傳統手工業、建材裝飾業、機械加工與維修、農副產品與加工、規模以上企業、高新技術區等;
6、商貿經營,商業網點、集市貿易、商業體制、供銷合作社、商品購銷、飲食服務、糧油經營等;
7、金融業,民間借貸、信用機構、農村信用合作社等。
執政篇——
1、古時戰事、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境域活動、軍事兵役,改革開放前民兵工作、改革開放后民兵預備役、訓練及搶險救災、征兵服役、駐軍、擁軍優屬、防衛、軍事、治安、主要戰事等;
2、村政組織、村公所、生產大隊、革命委員會、村民委員會、社會團體、政權建制、民國政權、人民政權、機構歷史及領導變化、歷任黨政、民兵、青年、婦女干部順序表;村民組織,貧協、農會、共青團、婦女組織、幫會、其他團體等;
3、中共村組織、黨員(村內第一名中共黨員出現時間、歷年發展黨員數、組織建設、開展活動)、支部委員會、各級黨代會代表名單一覽表等;
4、重大政事、重要會議、決議、重大政治運動、土改、合作化、四清、人民公社、“大躍進”、“文化大革命”、農業學大寨、粉碎“四人幫”、撥亂反正、改革開放、股份制改造、撤村改制、新農村建設、水庫移民安置、救災救濟、社會福利、婚姻登記、干部任命選舉、村務公開等;
5、村政民主自治,組織生產、治安管理、民政、調解、財務、村規民約、村民議事、民主決策、村務公開等;
6、解放后駐村工作隊(組)和駐村(蹲點)開展的工作、經濟體制、土地改革、社會主義改造、變工隊、互助組、初級社、高級社、人民公社、公共食堂、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體制、私營手工業改造、私營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知青”下村、農業生產責任制、家庭聯產承包農業生產責任、新時期深化改革、扶貧攻堅等。
文體篇——
1、舊制教育、學前教育、義務教育、成人教育、社會教育等;
2、傳統文化、群眾文化、藝文、文化創意園區、民間戲曲、文藝創作、諺語、歇后語、民間故事、掌故軼聞、坊間傳說等;
3、圖書報刊、檔案等;
4、群眾體育、傳統體育、競技體育、參與奧運、學校體育等。
社會篇——
1、舊民居、新村規劃、民房建設、公共設施、舊村改造與新村建設、房地產開發、宜居地建設等;
2、道路等級公路、村道、道路管理及養護、軌道交通、橋涵等;
3、交通運輸工具、公交、長途客運、貨物運輸等;
4、郵政通信及郵件投遞、固定電話、移動電話、廣播、影視、網絡等;
5、農民收入、居住條件、生活消費、生活用具、社會保障、困難救濟、優撫安置、養老保險、分配制度等;
6、衛生機構、舊時診療、當代醫療、衛生防疫、新型農合、愛國衛生運動、地方病防治、婦幼保健、醫療水平、醫務力量等;
7、民俗,種植、養殖、采掘、捕獵等生產活動、匠藝、服務和商貿諸業習俗、衣、食、住、行、民房建筑營造與村落堪輿規劃、區域幫會等組織活動、民間約定俗成的特定時日節慶、誕生、成年、婚姻、喪葬等、區域性的地方語言、民間競技、社火、神祇崇拜、宗教信仰等。
人物篇——
1、人物傳略
2、人物簡介
3、人物表錄
上列村志的載錄內容只是一個概要,或曰村志的共性內容。各村志編纂具體操作起來,一應切合本村實際,設計出本志的篇、章、節、目并充分展開,尤其是收資階段要廣納博收,為內容的編寫打下雄厚的資料基礎;二應充分展演出本村的個性及特色;三是結合實際、靈活取舍,在編寫過程中不斷檢驗篇目的合理性及科學性。
結語:全國三輪修志在即。一部村志立身之篇,涵蓋了一個村落的歷史,而全國村落志籍之集合,當是國家傳統文化之大成??梢灶A見,假如全國所有的村莊都理清了自己的歷史,這將使中國的史學發生極為深刻的變化。
參考文獻:
[1] 歐陽發著:深圳《萬豐村志》,海天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
[2] 王建設著:《村志編纂實用手冊》,吉林文史出版社,2017年11月第1版
[3] 史建榮主編:《咸陽百村》系列叢書(彬縣卷),中國文史出版社,2014年5月
本公司專家專著
丁酉嘉平月于古月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