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倡修村志的現實意義
內容摘要:中國文化根植于被稱之為母體文化的鄉土文化,是凝聚在中國整體文化中并通過農民體現出來最精微的思想基礎,是中國整體文化不斷汲取營養的最主要精神支柱、思想源泉和基本觀念。中國鄉村社會的變遷是中國歷史變遷的主體,現代化和城市化的進程本質上也是鄉村社會變遷的過程。研究中國歷史變革的走向、規律及其特征,只有從鄉村社會研究入手,才能真正獲得符合中國實際的具有認知價值的認識。
關鍵詞:修編 村志 發掘 傳統文化 意義
中國文化是以聚積五千年的傳統文化為母體的,談中國文化,離不開中國特有的封建文明,而這種文明又具有古老的歷史淵源和世系傳承的特性。
歷經五千年進程后的今天,中國形成了經濟高速發展而造就了強大的物質文明,與此同步的是現代文化也得以迅猛發展。諸如有城市文化、企業文化、社區文化、校園文化等等,各類現代文化又分別衍生出層層的分枝分葉文化。目前中國除了廣袤農村的2000多城市(縣城)中,幾乎各行業群體都有著自己的獨特的文化。這些新興的文化集合覆蓋了城市社會,以至成了城市人現實物質生活以外的主要精神依托和追求。
但是,如果對這些新興文化的成因乃至其內涵追溯、剖析,可以發現,它們幾無例外的都根植于被稱之為母體文化的鄉土文化,無一不在傳統鄉土文化的基礎上而后發展創新。這是由中國的最大國情——擁有幅員遼闊的廣袤農村、數以10多億計的農民主體所定義的??梢哉f,鄉土文化是凝聚在中國整體文化中并通過農民體現出來最精微的思想基礎,是中國整體文化不斷汲取營養的最主要精神支柱、思想源泉和基本觀念。
幾千年來,中國鄉村社會的變遷始終是歷史變遷的主體,這不僅因為在區位結構中鄉村占絕對的多數,而且因為鄉村生活模式和鄉村文化傳統更深層次的代表了中國歷史傳統。即使對于整個近代而言,現代化和城市化的進程本質上也是鄉村社會變遷的過程??v觀中國歷史變革的走向、規律及其特征,如果不從鄉村社會研究入手,就很難真正獲得符合中國實際的具有認知價值的認識。
因此,在當前文化大發展時期,注重編纂省、市、縣三級地方志書的同時,大力倡導、重視修編中國地方志中最小單位的村志,以村志為載體,舉力弘揚中華母體文化的精髓,藉以凝聚10億鄉民的合力,進而滲透、感教數億城市人這個龐大的群體;同時通過對鄉土地情的深入研究,找出城鄉文化差異產生和變遷的自然、背景及其規律,為文化強縣、強市乃至強省、強國提供基礎資料支撐,無不有著極其重要而深遠的現實意義。
一、村志編纂與村落的現狀
涉越中國村落的沿革,村志編修古之有焉。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郎遂編撰安徽池州《杏花村志》,“清人為村立志,頗為稀奇,是修村志之起端”??滴跷迨吣辏?718年)汪叟編撰上海閔行《紫堤村志》。道光末年侯云若續修《紫堤村志》之后,沈心卿以汪叟是否編纂《紫堤村志》為原本,參閱侯云若續修《紫堤村志》時采集的資料,增修《紫堤村志》成稿于咸豐六年(1856年)。30多年后,張啟楠抄錄《紫堤村志》,于民國8年(1919年)刻印《紫堤村志》,流傳于世?!蹲系檀逯尽纷钥滴踔撩駠?年(1919年)的202年間,歷創修、續修、增修,使其志體不斷完善,內容漸實,成為上海地區村志的佼佼者。
當代,自20世紀80年代全國性修志事業興起,截至2009年,全國首輪省、市、縣三級新編地方志,共出版志書約6000部,行業志、部門志、專業志約2萬部,地情書約7000部。上世紀末本世紀初啟動的第二輪修志,也已有1000余部省、市、縣三級志書出版面世。
然而在如此宏大的方志事業中,村志的編修卻不入新方志的規劃,其編修處于自發狀態。編修地方志向為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但流傳下來大量的是省、府、州、縣志書,作為縣以下的村志則鮮見。據《中國地方志聯合目錄》顯示,現存1949年前編修的地方志共有8200多種,其中鄉、鎮、村、里志僅160多種,為總量的19‰,且集中于當時經濟富足的江南(江蘇、浙江)地區。
幸得盛世修志,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隨著時代的推進,未被列入新方志規劃的村志正在中華大地悄然興起,令人鼓舞。近些年,各省在普修省、市、縣三級志書的同時,一些地區率先編纂村志。1991年6月,浙江省江山市《白沙村志》出版發行,是為中國第一部以村為單位單獨出版的村志。浙江省將村志編修、出版納入浙江鄉村社會研究系列叢刊,已有一批村志問世。安徽省著手編纂《名鎮名村志》,一些地方已先行自發編纂、出版了一批村志。在山西省28323個行政村中,目前有500余個村子編纂村志。2011年7月1日《山西省地方志工作條例》正式施行,首次將村志編纂納入政府工作,標志著山西省政府對修編鄉村志給予的鼓勵和支持。在山西省省會太原,由于城市規模的擴大,郊區的一些村莊正逐步的被“蠶食”。目前形成“城中村”的共有154個,世世代代生活在村子里的居民,離開老宅子搬遷都市區新家。太原正組織半數以上的村莊編修村志,讓村莊這個實實在在的氛圍,成為村民記憶中的一部分。
橫觀神州大地,目前全國村志編纂工作正在自發的形成一個良好開端??梢灶A言,不需若干年,中國村志的編纂必將掀起推波助瀾的高潮,碩果累累,美侖美奐。
農民自己動手編纂村志的事實表明,千百年來一直處在社會下層的農民開始發現自身的價值,產生一系列過去夢中也不可能有的新追求。他們既需要通過史學來為自己定位,讓史籍留下自己的足跡,也需要通過史學總結經驗,探索進一步發展的方向。
但是,由于村志編纂首先未得到政府的鼎力支持,兼之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城市進程化、城鄉一體化的加快,對廣大農村尤其是對幾十萬個村落是一個強大的沖擊,有的村落已經在沖擊波下消亡。各鄉村清代、民國時期的歷史人文信息已基本散失,解放前后的珍貴歷史人文信息亦瀕于散失;從新中國成立至今60年來的歷史變遷尚未全面、系統的記錄和整理。加之隨著一些老農的相繼去世,今后想做都很困難。這樣,客觀上就給編纂村志帶來許多不便。因此說,村志編修是一項搶救性、緊迫性的工作,刻不容緩。
中國目前有約60萬個行政村。據《中國統計摘要2010》的統計數字顯示,從2005年至2009年全國每年減少約7000多個村民委員會。這說明,在中國這個曾以農業文明興盛的廣袤大地上,平均每天有20個行政村在消失。如廣東清遠連州市河背村,一個普通的粵北小山村。如今一年中最熱鬧的春節,也未能給它帶來一絲生機,原本23戶人家的村莊,如今搬遷得只剩下兩戶村民。山西省的一個趙家溝村,由于人口大量外流,且隨著老人陸續過世、青少年外出工學,這種典型的黃土高原生態村落,將面臨“空巢”的境地,農村的傳統和文化生活形態將只能成為記憶中的往事。這些,已經成為中國許多即將消亡的村落的一個普遍現象。
農村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一些村落已經或行將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她所積淀的厚重文化也有消亡的可能。如不即刻搶救這些歷史文化,必然會造成歷史的遺憾。
據《羊城晚報》報道,近年廣州的農村城市化進程加快,許多冠以“村名”的地方沒有農田、菜地、祠堂等,早已看不到“村”的影子。而一些古老的村落在現代文明的進程中被湮沒,被遺忘。為更好地保護文化遺產,廣州市政協委員倡議,讓廣州的農村都行動起來,編寫自己的村志。讓廣州一些古老的村落文化得以傳承。
二、村志對本土文化的包容并蓄
不可否認,編修村志是保存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村級資料的最佳載體,就全國而言,村志編纂一旦全面鋪開,必將留下體量碩大、卷帙浩繁的文化遺產,保存大量珍貴、翔實的中國社會最基層的歷史資料,具有無可替代的文獻價值。
蔚為大觀的村志乃規模最大的地域文化集群,所載事物,上可至起源,下至成志之日,來龍去脈,悉數記載;不少關于氣象、自然災害、礦藏、物產、水利等方面的珍貴資料,可錄于志。優劣兼記,真實客觀。發掘、保存歷史遺存是村志存史資政、服務現實的重要切入點。通過對本地域人文歷史的記述,展示本地人杰地靈的物質面貌和精神風貌,是村志奉行不悖的宗旨。
村志的包容性決定了村志文化是地域文化的特色所在、優勢所在和魅力所在。民俗曰:“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村志揭示了農村生活方式的空間差異。北方寒冷地區和南方溫暖地區人們的著裝就有區別,城市和鄉村的服裝也有很大差異,沿海地區與內地的服裝也會有不同。飲食傳統的地區性就更明顯。以主食為例,北方食粟而南方食稻,是七千年來形成的差別;以菜肴為例,近數百年來形成川、粵、蘇、魯四大菜系及若干小菜系。居住方面,北京四合院、江南水鄉民居、晉陜窯洞等等,分別展現了不同的地方特色。而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與鄉土的自然環境條件和文化傳統有關。
今天中國境內的語言分布,構成使用人口最多的是漢語文化區。根據主要方言系統又可分為七個漢語文化亞區,即官話、吳語、贛語、客家話、湘語、閩語和粵語,其中六個分布在長江以南,但使用人口不及漢族總人數的30%。從民俗的角度上說,凡方言皆產生于鄉村。盡管我們還不能斷定語言的空間差異之造成與自然環境必然有關,但可以肯定,自然環境的因素有助于強化語言的空間差異,有助于方言的長期保留。與語言密切相關的是文學藝術。文藝創作采取什么形式,取決于地方不同的文化傳統。比如地方戲曲,有豫劇、平劇、滬劇、粵劇、黃梅戲、潮汕戲、川戲等。由于文學藝術家的作品大多源于生活,因此必然帶有濃厚的地方特點。在廣大農村,由于歷史文化積淀厚重,不僅存有大量的古文化遺址,還有無數名人英烈;不僅有道不完的傳說典故,更有數不清的文人墨客留下的藝文字畫。
從方志功能來說,村志的體例,謂之“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舉凡述、志、記、傳、圖、表、錄等皆可運用。每村都有“概況、村莊來歷、歷任村干部、大事記、人物、附記”等若干個部分?;究赡依ㄒ淮逯械囊c,如果記述到位的話,一卷在手,便起到了“一葉知秋”、“窺一斑而見全豹”的作用,其歷史價值不可輕估。部分村志中若能繪制地理圖也堪為之寶。普天下沒有不變的歷史,“變”的歷史才是活的歷史。繪制村志中的各年代地圖,連貫起來對讀,可看出山川地形、河道、陸路、港口、政區、機構、街道、村落等等方面的各種變化。
存史,亦為村志的一項重要功能。村落志立足于基層,有著更廣泛的覆蓋面,可保存許多市志、縣志所無法收錄的史料。新志 書服務于當代,采取了詳今略古的編寫原則,加上市志、縣志本身容量的限制,許多歷史上有過一定貢獻或有著高尚德行的當地人物,如舊志書中所設的《孝義》、《鄉行》、《儒林》等所載人物,多為新志書所不錄。村志的編寫可以彌補這一缺陷,可以說,鄉村志比起市志、縣志在存史上另具補充的作用。
此外,有許多鮮為人知的村級商貿活動內容十分豐富,從村境內的街道到鄉村小店,從經營門類到經營方式,從境內經營到省外經商,從經營者到商號,從經營方式到經營內容,無不詳盡記述。如晉商、徽商等,均以村落、家族為最小的組織,浩浩蕩蕩走向城鎮,走向各地。這些名不見于市志、縣志的資料,都具有很高的存史價值,不但為本村,而且為市縣各地研究商業經濟發展脈絡,提供可靠的史料依據。
部分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由于未見經傳,通過民間的傳聞,形成了廣泛的民間口碑資料,因年代久遠,往往滲透傳奇、怪誕的色彩,其真實性遂成為疑問。市志和縣志為立足于信史的地位,對這些口碑資料多未能采用。但勿庸置疑,民間口頭流傳的許多俗語、掌故和傳奇人物都有其歷史的真實所在,富有資料價值。
近年來學術界對東南農村中的“村志”現象甚為關注,關注的焦點乃村志對村民世系表的收錄。1994年的《河頭村志》,便出現了《村民世系表》這種形式,它把本村村民從主姓呂氏直到只有一戶人的賈氏,從明初最早定居河頭,迄今已傳23代的呂家直到公社化時代才入居該村的戴、潘等姓,不分男女,人人入譜。而且各姓氏不分大小一律以始居河頭者為世系之源,廢止了傳統族譜亂攀遠祖以顯其貴的陋習。
目前業已編出的每一部村志,盡管編輯水平參差不齊,但都洋溢著質樸的民族豪情,這些往往為專業史學著作所欠缺。村志的入志對象包括全村的民眾,農民之間有著非族即親的血緣關系,有比城市要緊密得多的地緣關系和業緣關系,幾乎人人互相知根知底,敘史真切實在,一般少隱諱和曲筆,修志的目的非常明確,全在教育子孫后代不忘先輩創業之艱難,務求發揚光大。
三、村志承載村落文化的重要價值
新中國成立后設置的行政村是我國農村基層政權的組織機構,是國家整體中的一個最基層的單位。1964年毛澤東主席說過:“研究現代史,不能不去搞家史和村史。從研究最基層的家史、村史的微觀入手,這是進而研究整個宏觀社會的歷史基礎”。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央提出“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農村建設方針,足見黨和國家對于農村問題的關注?!案辉?、文明、和諧”成為撥動人們心弦的熱門話題,而承載鄉村萬事萬物的村志呼之欲出,已經成為新農村首當其沖的大事要事。
今日提倡編纂村志,實際上等于對中國的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作了一次深刻、系統的調查研究和大量的個案分析。實踐證明,凡編出村志的村民和村干部已經從中找到了正確的答案。通過村志悟出了發展是第一要務,為民是執政根本,只有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才能共襄善舉,大業功成。鑒古通今,繼往開來,總結經驗,記取教訓,揚長避短,奮發圖強這個道理。
目前已經出版和正在編纂的村志一般具有兩個明顯的特點,其一,每一個村落把本村的歷史都有根有據地追溯到幾百年甚至上千年之前。例如,福建南安的《翁山譜志》追溯到了宋朝,浙江江山的《白沙村志》追溯到了明洪武年間。后者為仙霞嶺中不過幾百人的小山村,之所以能夠確切地敘述悠久的歷史,主要的根據就是依據族譜。試想,假如我國數以近百萬計的村莊都理清了自己的歷史,這將使史學發生極為深刻的變化。其二,成為鮮明形象的地情教科書。作為“一方之全史”,“百科之全書”的新編志書是對青少年一代近、現代史的教育,尤其是愛國主義、革命傳統教育最好的鄉土教材,并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
在各類志書中,村志較之其他類志書更具有鮮明、形象的特點,更富有介入性。村志,給人最大的感受就是貼近、詳實、鮮活。從經濟到政治,從生產到生活,從風情到民俗,從人文到人物,所記所載,緊貼村民,實實在在,具體形象,無不散發出一股濃濃的鄉土氣息。一些古建古俗和流傳在群眾口頭上的非物質文化資料,更是彌足珍貴。對于了解社會,它是一扇別開生面的歷史窗口;對于縣志編纂,它是詳實資料的可靠補充;對于農民教育,它是通俗生動的極好教材??梢灶A料,村志所記的在今天看來是十分常見的日常生活資料,很可能將來就是社會學家和歷史學家所夢寐以求的“瑰寶”。
村志是最具民族性的文化,村志在尋根問祖、追蹤訪親中已經起到并正在起到巨大的作用。不妨看一看我國的城市居民,只要上溯幾代,他們中的多數仍可以發現自己的祖先原來也是農民。即使上溯幾代以上沒找到先民,由于持久的傳統和強大的農村氛圍雙重影響,從其身上也都不難發現農民習俗和思維的胎記。盡管現在有人能恣情享有奢侈豪宅和豪華轎車,但傳統節日時照樣回歸故里,掬一把黃土于墳上,燒一柱香插墳前。毫不夸張地說,中華民族是在傳統的精耕細作農業基礎上孕育發展起來的、以農民為主體的民族。研究中國的歷史無疑應該把村落史放到重要的位置。
在發揚愛國主義、增強民族團結、促進海峽統一、加強世界各地華人的聯合等方面,村志也是最具凝聚力的媒介。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鍛煉和培育起來的,為本民族成員所共同具有和追求的民族性格、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民族道德品格和價值準則的總和,是一個民族文化最本質、最深刻的體現。這種民族精神,積千年之精華,博大精深,深深扎根于鄉土,歷久彌堅,是中華民族生命肌體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民族精神的凝聚點便是包括村志文化在內的中華文化。
“人有愛鄉心而后有愛國心,不能愛鄉而謂能愛國者,是讕語也”(《遼陽洲志鄉土志》卷前)。村志使農民感到特別親切,尤有說服力和感染力。愛國先愛村,愛村必讀志。村志以其特別生動翔實的材料為村民提供了熱愛家鄉的生動教材,能夠正確而又適度地調動人的戀鄉戀村情結,既可教育今人,又可啟迪后代,其教化效果透徹深遠。
村志既然是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不可低估它對社會發展、人類進步的警示、借鑒作用。村志的集合是最全面、最系統的國情、地情調查,編修村志最大的宗旨是全面了解農耕文明的歷史,是研究當今人們賴依生存的生態資源面臨問題的最好方式。橫向的看,現代資本主義文明的最大弊端就在于,為了取得和維持所謂的文明,人類付出的代價過于巨大,以致現代世界已十分迫切地感到保護地球、保護生態為刻不容緩的當務之要。
村志還有一個實用功能之一便是,廣為發掘和傳承地方文化。地處湖北省??悼h南部邊陲的店埡鎮格欄坪村,在編修村志時,對本村的地理、歷史、經濟、政治、文化等進行了詳細地調查和總結。不曾想就這樣一個偏僻的小山村,被淹沒了幾百、幾千年的古文化被發掘出來。其中發現了楚文化、西漢文化、三國文化和明清文化的重要線索。另外,該村還有香龍觀、白云寺、青龍寨,跑馬淌、徐家花屋、向家祠堂等古建筑遺存。其建筑規模、建筑風格、名人軼事尚未失傳。賀龍率紅三軍在此鬧革命時,書寫的“打土豪,分田地”的標語仍清晰可辨。
2011年8月,河北省永年縣龍泉村村民趙毓志等人在編纂《龍泉村志》搜集史料時,在村中發現一本已有121年歷史的光緒庚寅年(1890)翰林朝考卷。該翰林朝考卷共10張,文字內容涉及16頁。其中涵蓋了包括永年籍光緒己卯年(1879)舉人、庚寅年(1890)進士孟慶榮的個人簡歷、翰林朝考的12位閱卷大臣、所考名次及欽點職務名稱、答題文章在內的四方面內容。該翰林朝考卷真實地記載了清朝光緒年間科舉制度的一個歷史層面,其發現對研究清代的科舉制度和歐體楷書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至于當今對于村志價值的認識,我們一些“七品芝麻官”最發言權,山西省翼城縣委書記原學義評價當地村志時說:“村志會讓人們銘記祖輩們萬難不屈、艱苦創業的奮斗精神;村志會讓人們弘揚無私奉獻、報效祖國的亮節高風;村志會讓人們秉承勤勞節儉、尊長敬師、睦鄰和親、自強不息的崇高美德;村志會縈牽人們愛鄉思鄉的縷縷情絲,激發愛我鄉土、愛我中華的一腔豪情。這也許就是村志的獨特價值和歷經千年而不衰的原因所在”。一席話語,明辨透徹。
四、村志編纂的若干問題
從國家層面上看,由于村志未列入整個方志編修序列,目前村志的編纂多屬自發行為、各自為政,因而亟需各級政府的有力支持。就像省志、市志、縣志,應將其納入政府工作范疇,盡快從由提倡到規導的過渡。加大村志修編的宣傳輿論導向,營造村志修編的氛圍,宣傳村志修編的重要意義,發動、號召村民關注、村民支持、村民參與。各級政府應出臺有關條例、辦法,從組織、規劃、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給予明確規定。
村志編修業務,由于村志的存世量少,可供借鑒的范本不多,因此,方志界及其專家學者,有義務在媒體上提供一些村志編纂的理論知識和編寫方法,從形式到內容作一個大體的規約,以饗編者。
當前尤其急需解決的是村志編寫力量問題。村志也是志,是整個方志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同樣的也存在是否符合體例,質量是否過得硬等問題。這樣,就對村志編修者的業務水平有了一個較高的要求。
說來令人難以置信,中國第一部現代村志浙江省江山市《白沙村志》的編纂者毛兆豐,只有小學文化程度。廣西南寧市良慶區第一本村級志書《福海村史》的修志者并非飽學人士,而是南寧市良慶區南曉鎮那敏村福海坡幾位土生土長的村民。他們的感受是“收集資料的過程是艱苦的,不過對我們來說,編寫成文是一個更大的難題”。5人中除了主編李大柱有一定的文字功底外,其他4位村民都是初中以下文化水平的“泥腿子”。
農民的熱情雖高漲,但難保村志的質量。山西省地方志辦公室李茂盛主任說:“目前,山西的村志編修沒有統一的規范,編纂質量參差不齊,同時還存在宗族、派系、宗教成分過濃等問題”。在青島等一些地方編寫村志已形成熱潮,但欠發達地區多數農村還不能開展村志的編寫,缺乏編寫人才,有條件編寫村志的為數不多。
2011年3月人民政協網發表《新農村建設莫忽視村志編撰工作》一文,指出:縱觀全國各地村志編纂工作,極不平衡,重視程度各不相同。目前還有許多地方存在著缺乏有效的領導、合理的規劃和經費難以保障,以及村志編纂專業人員短缺等諸多問題。建議成立專門的組織機構,明確相關的職能部門;將村志編纂列入財政預算;注重培養和選拔一批村志編纂專業人員,特別要積極鼓勵有志于村志編纂、且有一定文化基礎、理論水平的退休老干部、老教師和農村老黨員具體從事村志編纂工作。
此舉明哉智也。倘各級政府都能夠認認真真的去付諸實施,則國家之幸,農村之幸,黎民之幸。村志也能夠早日登堂入室,成為中國方志大家族的一員。
本公司專家論著
2012年12月于古月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