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企業的文化本原性
從人類科學發展史來說,企業也是知識的結晶體。企業自誕生的那一天起,文化便應運而生,蓋企業文化總是伴隨企業的誕生而誕生,伴隨企業的消亡而消亡??梢赃@樣說,一部企業史,也就是一部企業文化史,研究企業的文化離不開企業歷史。因此說,就一般意義上的企業文化而言,企業是由一群人共同形成的組織或群體,這個群體從它誕生的那一天起就有其獨特的文化。只不過,當時還尚未賦予它“××企業文化”的概念而已。
不同時期的企業有著不同的文化,以老一代發供電企業為例,誕生于改革開放前的企業大都經歷過國家計劃經濟。20世紀50、60年代至80年代末,企業文化主要是由理論界、政治思想界掌控,而部分具有執行企業文化的企業沒有多少粉墨登臺的機會和參與熱情,當時最盛行的觀念就是企業文化為政治思想服務。那時企業的文化帶有強制推行性質,譬如發電企業的規章制度、計劃電量、安全指標等一些剛性的要求,企業必須無條件執行,沒有討價還價的余地。企業的一切目的純粹是為了生產,甚至企業的利潤也要讓從于生產。
改革開放打開國門以后,西方國家一些先進企業文化逐漸為中國借鑒和吸收。經過20多年的文化實踐,目前才基本定義為:企業文化是一種與民族文化、政治文化、社會文化、城市文化等相對獨立而存在的經濟文化,反映的是企業經濟組織的價值觀與目的要求。它由“精神層、制度層、行為層和物質層”四個部分組成,其核心內容主要集中于“精神層”,包括“企業使命、企業愿景、核心價值觀、經營理念等”。
現代企業文化的誕生,既是對舊的管理“理性模式”的批判,也是對傳統的管理理論和方法的繼承和發展。舊式管理的致命弱點在于過分依賴組織、制度和機器,而忽視了非理性、非組織的東西,尤其是忽視了企業的主體——人這個最重要的因素。
21世紀是文化管理時代,是文化致勝時代。企業文化是企業的核心競爭所在,是企業管理的最重要內容。近年《財富》雜志評出的全球“500強”企業均各有優秀的文化,“500強”的評委也總結出企業成功的關鍵是文化。GE公司前任CEO韋爾奇認為,文化是永遠不能替代的競爭因素,蓋企業主要是靠人才和文化取勝。這一點,已成為眾多企業的共識。而關注企業中員工的期望,促進企業文化和員工的融合,進而推崇企業文化也就顯得尤為重要。
實踐告訴我們,企業文化是繼人、財(資本)、物(物資)及知識之后的第五經營資源,而良好的企業文化就是一種寶貴資產。但企業文化這種寶貴資產并不是自然而生成的,它必須通過一定的物質實體和手段,在企業的生產經營實踐中展現出來。這種物質實體和手段,就是企業文化的載體。
企業文化的載體是其表現形式,目前多數企業文化的載體雖形式繁多,但大體可分為兩大類:即內部企業文化的載體和外部企業文化的載體。
內部企業文化載體主要是對員工進行企業文化宣傳教育的各類企業文化的載體,具體又可分為物質文化載體和行為文化載體兩種。以一般企業為例,物質文化載體包括:各類設備、廠容廠貌、工作(辦公)場所、文化室、俱樂部、圖書館、企業刊物、企業網站、企業制服廠牌、企業宣傳欄等器物層面的東西;行為文化載體則包括:文體活動、文藝晚會、培訓、表彰會、員工沙龍、領導接待日、企業內部組織的各種協會和研究會等。
而外部企業文化載體則是向外部公眾進行企業形象與口碑宣傳的企業文化載體。如企業創新CI形象新聞發布會、企業贊助活動、企業公益廣告、撰寫新聞報道、向專業機構提供研究成果、組織或參與社會公益活動、參加行業展覽、接待社會公眾和學習考察團體參觀企業等。
企業文化的本體無論是價值觀層面還是行為準則層面,它都是一種抽象的理念導向,要做到深入人心,必須建立有效的企業文化傳播的載體,如同大文化需要書籍、電影、美術、音樂、建筑這些形式來表現,企業文化也需要適合它的方式方法來傳播,達到虛功實做的效果。
二、企業志與企業文化的互為關系
企業文化的功能之一就是展示企業的形象,其目的就是讓顧客對企業有良好的感性認識,以此擴大產品的銷售量。這對于產品企業無疑非常適用。無論什么樣的企業,在公眾心中的形象都是十分重要的。
企業形象不外乎三種表現形式:即物質表現形式。包括廠容廠貌、辦公(生產)場所,設備,環境,企業的標志標識等;社會表現形式。包括企業職工隊伍,人才陣容,技術力量,經濟效益,工作效率,管理水平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員工素質;精神表現形式。包括企業的信念,道德水準,口號精神。
形象是企業對外交往的門面和窗口,無論是物質表現形式還是精神表現形式,都需要一個最佳的載體來展示和傳播,以企業志為載體,無疑是向社會公眾展示企業形象的最好方式。企業志的形象塑造功能主要體現在,優秀的企業文化通過志書與外界的接觸,起到向社會大眾展示企業成功的管理風格、積極的精神風貌等方面的作用,從而為企業塑造良好的形象。優良的企業文化是一個企業的無形資產,可以給企業帶來美譽度和市場占有率。
但遺憾的是,目前多數的企業展示自身形象的效果并不理想。據調查,就某一個企業而言,社會上有90%以上的公眾對企業未能有一個粗淺的了解,部分人甚至存在曲誤。盡管不少企業近些年都舉行過“企業開放日”等活動。在一級城市龐大的政府機構中,能夠像朋友和兄弟一樣,了解企業多年面臨的困境、所負載的重大社會責任及其優良的企業文化,這樣的部門廖廖無幾。一些能直接“管”住企業的機構如發改委、工商、稅務、環保、安監、質監乃至公安、計劃生育部門等,彼此間打了許多年的交道,只知企業是“生產的”。僅此而已!
另外,就目前已實施的企業文化而言,無論是內部企業文化載體還是外部企業文化載體,它們有一些共同的缺陷是:對企業文化的展示有些抽象化、概念化、零碎分散,不夠具體,不夠系統,無法以完整的集合凝為一體,因而不能給員工和社會公眾一個整體的展示和了解。
尤其是企業文化建設中存在形式主義的傾向,失去實用價值。譬如一些企業文化建設成了命令指標,在少數人中進行文化征集、文化策劃,文化CI化、文化辦會、文化評獎等形式主義泛濫,一些企業文化體系反映的是企業員工表面認同的理想文化。有些所謂文化體系是炮制者自己對企業理想狀態的傾向性闡述,不是針對企業的管理問題,不是基于企業管理的實際,企業文化因之成了“秀才”文化。這些都是企業文化對內不能很好落地、對外讓人懵懵懂懂的原因所在。企業文化建設在某種程度上越來越背離企業文化的價值本原,進入能看不能用、能說不能做的表層泛文化狀態。所以靠形式“哄”熱企業文化讓企業“文化”起來的噱頭,只會把企業文化帶向不歸途。
而企業志,恰恰能夠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由于企業志獨特的體例和功能,可直錄企業的基本建設、生產經營、企業管理、科技教育、黨派群團、企業文化、企業精英等方方面面的內容,全面反映企業的歷史和生產力的發展,融企業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于一體,展示企業文化的內涵和精髓。優劣兼記,實實在在,客觀真實,堪為企業的“百科全書”,實乃企業文化最大、最佳的載體。
企業志載企業文化至少可突出兩個顯著特點:一、企業文化是具體的而不是抽象的,它以企業核心價值理念為紐帶貫穿企業生產、經營的全過程,存在于企業硬件和軟件組織的各個環節之中;二、企業文化是一種滲透在企業的一切活動之中的東西,它是企業內在的美德品行在行為上的外在表現。這些,都是企業志必須記載和應該記載的重點。
當前,廣大企業欲進一步創新企業文化,具體需正確處理好企業志與企業文化的關系。企業志作為全面反映企業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它既是企業文化變遷的縮影,又通過其新技術、新思想所倡導的理念,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改變人們的觀念,從而為企業文化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豐富企業文化的內涵。這是企業志所承載企業文化的唯一一種重要形式。
優秀的企業文化必然有很適宜的企業文化載體,它會給企業帶來很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形象。企業文化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它必需通過一定的物質實體和手段,在生產經營實踐中表現出來,并對內、對外進行廣泛的傳播。在這方面,企業志具有無可替代的優勢。文化的優勢擴散原理告訴我們,一個企業的企業文化的傳播半徑、影響深度,與該文化的傳播方式、傳播媒介、傳播目的密切相關。
三、志載企業文化的重要作用
盛世修志。盛企修志。誕生于現代的企業志,乃中國文化寶庫的新葩。20世紀80年代初,在黨和國家的倡導及支持下,開展過新中國第一輪志書的大規模編纂。在此期間,許多企業編寫出第一部企業志,存留下許多彌足珍貴的創業、生產、發展史料。時過20年,根據時代的發展及國務院的統一部署,全國于2000年初又開始大規模的第二輪修志,目前已進高潮,如火如荼。
企業之所以編纂志書,有著其深層次的原因。
就現代社會宏觀而言,企業的變遷始終是中國經濟變遷的主體,這不僅因為在全行業結構中企業占居絕對的多數,還因為企業的生產力、生產模式和文化傳統,以更深的層次代表了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脈。研究中國經濟史,如果不從企業調查入手,就很難獲得真正符合中國實際的具有認知價值的認識。
從微觀上說,志載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企業編纂企業志,記載企業歷史衍變的歷程,作為“資治、存史、教化”的文獻留存于世,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成果的最佳結晶,也是件利國、利企、利民的大好事。
再就當前實際看,地方志反映改革開放經濟發展的盛況,企業志對傳播企業文化的重要作用,意義特殊,顯而易見。今日提倡編纂企業志,實際上等于對中國的企業問題作了一次深刻的調查研究和大量的個案分析。再過若干年,全球的企業將面臨市場更加嚴峻的挑戰、技術和人才的競爭,以及資源更加匱乏和緊缺的困境。中國的廣大企業想要立足、生存和發展,不全面了解和深入研究企業的歷史和現狀,將是盲從的、偏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方向的。
幾十年來,新中國的許多企業留下過創業者艱辛的足跡,灑下了廣大員工的辛勤汗水,在國內外樹立了良好的形象和豐碩口碑。但是,我們企業的歷史是散落于時空的歷史,是只停留在人們概念中的偏頗歷史,隨時光的流逝而將被逐漸淡出的歷史。尤其是當前社會上對企業的社會責任及負債經營的狀況知之甚少,極需增進彼此間的了解。編纂企業志正是要將這些不為人知的支離零散的歷史整體呈現于世,向政府、社會和人民完整展示企業不同時期的歷史和現狀,以期讓政府、社會和人民了知企業,理解企業、認同企業,從而支持企業。
從這個意義上說,倡修企業志是對廣大企業全面回顧的一次大檢閱,是進一步精煉和弘揚企業文化的大好契機,是企業物質和精神文明的最佳展示,是各企業對社會貢獻的最好結晶。
企業物質層面的東西總有時限,早晚要消亡,而企業精神層面上的東西譬如企業志,才是恒久、永載史冊的。一志在握,企業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皆收囊中。如果我們不修志或修不好志,不僅僅是企業歷史的發展軌跡載入不了史冊,而且湮沒了企業一代領導和員工的歷史業績。因此,編纂出各企業的一代一代“家譜”,有著十分重大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治天下者以史為鑒,治郡國者以志為鑒。作為企業,修編企業志是一件很有價值的工作,它是一樁不朽的事業。修編企業志一是保存、儲備企業文獻資料的好形式,可將企業的物質文明及精神文明皆錄一書,成為我們企業重要的歷史遺產;二是可為企業的科學發展提供最基礎的史料。在修編過程中,對各種各類企業文獻資料要進行收集、整理和研究,其本身也是一門歷史科學,也有助于當前和今后的企業管理以及企業文化的創新;三是可起到參考書作用。在通過戰略重組,一大批德才兼備的中青年員工不斷走上企業領導崗位。企業志能夠助其較快地掌握整個企業的情況,熟悉本職崗位的業務,進一步提高業務水平;四是可以為員工愛國愛企提供活生生的“鄉土教材”。企業志就地取材,記載企業實實在在的工作業績,向為員工喜聞樂見。對剛剛入廠的青年職工進行愛國家、愛企業、愛崗位的教育,堪為第一手教育教材。
尤其是迫于競爭當前企業都在追逐企業文化,企業志作為企業文化最大、最集中的載體和文化結晶,企業志的“鄉土教材”教育作用,與企業文化欲達到的凝聚員工的合力,從而獻身企業、貢獻企業的愿景并行不悖,其作用力,為企業所有的文化行為所無法替代。愛國先愛企,愛企必讀志。員工熱愛國家、熱愛中華民族,首先要熱愛企業,只有了解自己企業的歷史,才能認同自己的企業,從而產生熱愛企業的情感情愫。
概言之,修編企業志乃中華文化的優良傳統,它有助我們認識過去,總結現狀、發展未來。
因此可以這樣結論:一個優良的企業應該是物質和文化并駕齊驅。如果廠房、機器和裝備是企業的物質豐碑,那么,企業志就是企業的文化豐碑!二者并行而立,缺一不可。
(本文獲2010年“中國中部崛起文化戰略全國征文”一等獎)
本公司專家專論
2010年荷月于古月齋